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1-05-17

现代班组创新管理(11)

现代班组管理创新小书库—— Dis|%  

《我谈治班之策》
(全国优秀班组长管理经验集锦)
夏晓凌/编著 1 `BJl7)^  
[/size] FY+}\>Zg  
6yVV*aO5~  
[size=3]第二部分:我谈班组团队建设 ]X7E |&2  
QS,R7  
[/size] i~?0"} .>=  
_`jqj.T  
[size=3]绩效管理重功劳也要重苦劳 .9]w0N~$  
[/size] :y lbq.Y"  
[size=3]疑难再现: :k_Ah&#>  
人多数企业都有一套自己的绩效评估方法,也都按照自己的规定定时评估。可是一般人绝想不到最怕这一天到来的不是员工,而是“评判人”——经理。他有理由想象面对员工时的场面。多数人心情不佳,像不认识一样看着自己。员工们不相信平时和蔼可亲的上司给了自己这样一个成绩,辛勤的工作换来的是这么个下场。于是员工们会斤斤计较经理的每个评判,有时不欢而散,有时发生冲突。“评估日”成丫“受难日”。更可怕的,在下次评估到来之前看不到有什么魁可以改变的。 Gn0f:9#>/  
为什么这种现象会不断地出现在许多公司里?为什么经理们还在年复一年的纠缠其中?透过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绩效评估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比如:流于形式;由于偏见印象、心理定式、情绪以及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产生的评估是真;苛求精确,浪费资源,劳心费神而收效甚微;把阶段性评估作为“评估时段的评估”;标准设计不合理;员工感到“不公平”等等。 0aV|&r7  
如果仅仅认识到这个程度,你会发现仍是于事无补。因为还没有抓住绩效管理的关键。为什么评估中偏见、印象、情绪会大行其道?为什么标准设计不合理?怎样才是合理的?为什么员工总是感到“不公平”?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3MITgl  
第一,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量化的标准,就很容易受偏见、印象、情绪等非可控性因素影响,而使员工感到不公平。 DUA^e:loZ  
第二,没有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缺乏这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员工对结果大为吃惊也就不足为奇了,绩效也不会理想。 d,R#]H Z*  
第三,员工没有参与制定评判标准。他们被当成“局外人”,但接受它的却恰恰是这些“局外人”。这是个颇为尴尬的体验。 vNif5[$M  
解决思路: @F?mFtt;hb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全过程管理,而绩效评估只是这一管理过程的一个阶段。 /nSW #P 2s  
绩效管理的典型模式通常包括:工作定义、目标设定、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几个阶段。 izCm9Tu  
工作定义是具体描述某一岗位的职能和工作范围的文件,其通常包括职位描述和协作关系两方面的内容。但这后一项往往被很多经理人所忽视,实际上,协作关系明确地规定了员工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清晰划定了员工的工作范围。这其实也是绩效评估的基础。 E%:c:  
目标管理是实施绩效全过程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工作定义确定了员工的职责,即哪些是其应该做的。而目标管理则定义了员工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具体应该做什么项目,做到什么程度算达到了目标,即期望产出。这一过程应该让员工广泛参与,因为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员工共同参与制定评判标准的过程。 $bEannNP  
谈到全过程管理,我们不妨先把“绩效管理”拆开瞧瞧。 ##'?>C`Y 7  
所谓“绩”,即业绩,是针对于员工讲的。意思是他们做了多少事,工作量如何。那么这个判定工作谁来做?应该是员工的直接经理。直接经理必须清晰定义员工的日常工作,就是说哪些是他一定要完成的、达到什么要求是合格的。同时,当这个员工与其他同事发生合作关系时,什么产出应该是这个员工所提供的、这个产出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是可以被其他同事所接受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标准化加量化的过程。有了这一基础,员工的产出即可以用数字的方式来评判。他们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做得怎样。 2otZ8fQyq<  
所谓“效”,即效益,是针对公司来讲的。指公司赚了多.少钱。需要确定公司的效益底线以及员工分红比例。那么这个判定者就是项目经理。即员工短期目标的管理者。在公司的项日运作中,公司委派的项目经理责任重大,但权力也很人。他要以总负责人的身份去监督和实施项目的进展。在项目进程中要对项目进行功能拆分。比如市场部在策划一个推广项目时,我们首先要确定项目负责人即项目经理。他在项目相关背景之后要召集相关人等召开“头脑风暴”会,撰写会议纪要并在基础上形成项目建议书。在建议书被最终确认后,将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项目组的每个人身上,工作量、产出标准也要量化。这样经理们、员工们都非常明确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衡量标准,而且被严格地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Ll l4w{:J  
这样一来,“绩”和“效”实际上已经蕴涵在平时项目管理的一点一滴中了。所以,最终的绩效评估结果也就伴随着项目的日常管理相应产生了。 pN:jW_Q+o%  
答疑解惑: KmM&I(O=  
我们谈到,绩效评估要有一个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应是管理者与员工双方共同参与制定的,而不是没有回旋余地就扣到员工头上的“紧箍咒”,是员工和领导者之间一种合作的结果。其实这也是经理了解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好机会。员工也可以通过这个介入过程加强对自身了解,通过对标准和自身利益的权衡达到自身的平衡。这是一个共同制定、彼此认可、共同遵守的过程。 ELYA;fDgM  
将“绩”、“效”合之,就可以形成收入构成的策略。比如员工总收入组成可以是“三七开”,70%在“绩”、30%在“效”。“绩”是苦劳,“效”是功劳。这个平衡很重要。如果员工业绩评估分数中有多于90%的分数是可测量值,而只有少于的10%是印象分,是平衡分,那么员工还会不会说不公平呢?也许就少了,因为客观的多了,主观的少了,他不川再去揣摩经理的心思,也不会和你无端计较。 {Jr3*!$=  
绩效不是评估出来的,而是管理出来的。这就要谈到管理。经理和员工在这里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需求。“在其位,谋其事,尽职尽责”是员工的基本素质,此外员工要有专业化意识,要按专业化水准要求自己的产出,这也是基本标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在业务上创新。 !)fY=? sd  
对经理,强调的是风格。这里我着重谈两点:一是管理过程应是充分个性化的。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员工身上。要重过程,更看重结果。员工每个人各有短长,条条大路通罗马。允许这个过程的个性化、多样化,既免了如诸葛亮般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也给团队保留了活力。二是理解,就是理解员工,理解其性情,这要求经理与员工多接触,多交流.不能光“论事”,还要“论事情”。三是对团队要有统一的标准,要严格执行。管理的最终平衡点就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可以讨论的,但一旦确定下来就要坚决执行。其优势绩效管理中体现得很清楚。 V*,%18 3l%  
——郭 
[/size] l9Sn Q  
[size=3] H*rf?Z8  
现通过平台正进行首度热卖,有需要的企业,员工欢迎踊跃订购!!!
您也可以留言订购,我们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全套《现代班组管理创新小书库》详细信息欢迎来电咨询
联系方式:01084112089
01084137033
[/size] c$uxaLXi  
[size=3] Qx\K<4f}  
8jkqV  
[size=3][/size] B(-Iue/Z  
^HbmGdT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3433)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