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9
我在看《告白》这本书时,觉得很熟悉,这才想起原来是曾经看了这部小说的电影。这部拍摄于六年前的惊悚、推理、悬疑片,还引发了我和朋友的激烈讨论。对于朋友说这是日本畸形社会造成的唯一现象,我表示反对。那个追求女孩儿不成,用汽油毁了女孩儿的学生;那个撞了环卫工,又杀人灭口的“富二代”,又和影片里的小孩有什么区别呢? |m"JN 7 /q
为了更深入地读懂这部小说,我很认真地将小说读了两遍,虽然这部小说并不是很长,却是很难读懂。渐渐深入后,感觉以前的电影看得还是很肤浅啊!其实我们争论的压根就没进入核心。虽然此番讨论我依然不敢说如何如何,终归是又多想了几层罢了。总的感觉已经很接近译者后记所描述的评论了,所以建议大家读这本书的时候,先去看一下后记,再从头翻起。 hxB>W`w
这本小说总共出现五位主人公,分别以他们的自述讲述了一起案件的前因后果。在他们的自述中,一点点揭示了一个让人心寒的案件发生过程。直到结局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被杀了三个人,却没有法律意义上“凶手”的案件。 u
@^8[
让人揪心的是,森口悠子的复仇究竟做的是对还是错?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即将走入婚礼殿堂的她,被恋人查出身患艾滋病将美梦打得稀碎。万幸,她和肚子里的爱美没有被传染。万般辛苦将相依为命的孩子带到4岁,却被班上的两个同学合谋杀害,而杀人者因未成年,在法律的保护下,居然毫无苛责。在这种情况下,森口悠子的复仇从人情上无可厚非。她的复仇,更像是对日本社会环境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冷漠、隔阂、人格扭曲的一种报复,这种报复是警醒还是抑制?我认为都不是,译者也并不赞同如此。因为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缺陷的表现。而且不为人齿的是,她以一种更阴毒的表现手法,造成两死、一疯,一个生无可恋。更可怕的是利用了对工作热心,心地善良的寺田良辉老师和班内学生盲目冲动,使数十人都无意中陷入谋杀而不自知。从大层面来说,她所复仇的理由,恰恰带来了更大的恶化。在电影里森口悠子,在夜里街道上行走时突然崩溃;书中在结局时候,通过讲述樱宫的成长,作者将这个内心独白表达出来,然后再明确表示,作为母亲无法原谅如此冷漠的谋杀,无论原因是否可以怜悯,都不能终止复仇。 D^sOe
这部小说,除去班长——同样受到压抑,甚至向往投毒者“露娜希”事件的“北原美月”起到衔接整个过程,较为清醒外。另外两个即是谋杀者又是被害人的“下村直树”和“渡边修哉”,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倍感痛心。两人分别处在一个是溺爱和家暴的家庭环境。直树内向,懦弱,偏激,一直在母亲的保护之下,没有人生自由,这样一个别人眼里的乖孩子,却最终成为直接杀死“爱美”的凶手。俢哉是一个聪明,偏激,孤僻,心理阴暗,内心渴望母爱,有恋母情结的孩子,因为他的预谋,不断地想用杀戮和死亡引起母亲关注。当两个人在森口悠子的设计下,分别杀死了他们内心最重要的母亲时,我们无法判断他们的崩溃是罪有应得还是令人悲哀。 u24k)NH@
当社会环境和家庭无法带给他们安全感的时候,他们越来越将自己封闭起来,因为没有一个正确的心理疏导,这才促使他们将本来正当的需求,却只能用偏激的手段获取。这是一个“焦躁”“虚假”的和谐带来的必然结果。 /&5pOIA3@o
这部《告白》小说,湊佳苗将书中所有人物,安排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在善与恶中间不断摇摆,如同高空走钢丝一样,让人触目惊心。眼看着他们最终走向了一个悲哀的结局,却无能为力。他们所做,看似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做出的事儿却都是以伤害别人的生命,来彰显自己。这种以善为做恶的理由,让每一个人都在失去。包括被利用的(b)2班所有同学,在失去理性时,都成为帮凶。 |@}0qo%
日本有很多这种题材的小说和电影,比如动漫大师宫崎骏的漫画;比如电影《大逃杀》所表现的同学相杀时的心理崩溃;《讨人嫌的松子的一生》中,不断承受挫折却依旧善良的松子的遭遇;日本在这种人伦情理的片型中,不断挖掘人内心的阴暗面,表达对社会不良发展的担忧,也同时引发人类对社会更深层次的思索。 c#"HdMPMD
这类小说往往带给人一种深深的思索,比如我们以“爱”为由,对孩子的囚禁和羁绊,限制和欺骗,都在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这样的孩子,将来会回馈给社会一个什么样的生存态度?感觉在我们的文学里,这样深度的探寻,太少了。即使有,也很难引起人们的思考,大家都活在一种只有“利益”和“自私”的世界观里,终究会引发和《告白》同样的悲剧。 FPaZY
"
|
一共有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