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10月份起,工人日报对新闻照片的挑选和编辑程序做了一些调整,即,改变以前由夜班版面编辑直接定稿为每天由摄影部推荐,然后,由编前会把关,夜班编辑做版的做法。(同时,为弥补编前会到夜班一段时间上的衔接,夜班做版前再对新华社等供稿专线的最新稿件进行补选。)采用新办法运行一年来的实践看,版面效果比较明显。下面我就工人日报在这段时间的新闻摄影运行情况,从“编辑部整体把握的尺度”和“摄影部选编照片的程序”两个方面做以下简略概括。 sC!!s*43
一:编辑部整体把握的尺度 整体上强调适度。从调整之初,总编辑孙德宏同志就代表编委会提出:工人日报要办一张上对党和国家、全总,下对广大读者负责任的精致大报的要求。在落实这一要求的过程中,对版面照片与文字比例的按排上,摄影部与各新闻版的主任们态度比较一致:那就是强调适度。我们不认为新闻照片越大越好,也不认为工人日报的新闻照片占的版面越多越好,当然,过小也不好,而应该是适度。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支配下,我们根据多年的办报经验和本报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对本报报道任务完成状况的配比,大家的共识是:在常态版面上,照片与文字的平均比例为6比1左右。我个人以为,这也是新闻照片相对于消息、通讯、评论、美术等各类新闻题材对于新闻传播和解读能力的适度选择。 这就是说,摄影部的任务就是在常态版面6分之1空间里体现出我们的追求。 }#fA*j~Sc
我们的追求有二。追求之一:遇有大的事件性新闻或者大题材、热点新闻时,工人日报新闻版的照片尤其是一版的照片,在同类报纸的比较中要以精度见长。也就是说,常态下我们的照片可能不是最大的,但是它一定是某一新闻事件中比较典型的瞬间,至少它是最能代表本报编辑部观点的一张(或一组)照片;追求之二:同一位作者的照片,相对于其他报纸,我们追求在工人日报的版面上他的照片的构图和影调对于传播新闻内容而言,要更为准确和更有利于新闻的表达,同时,照片的文字说明也更为凝练和重要。这里“重要”二字更大程度上是指新闻的宏观代表性。(举例略) 总之,我们强调的精致适度,就是尽可能的提升摄影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从而使其达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JUo_i
视觉上庄重严谨。我们对工人日报新闻照片的风格定位概括起来就是,展示一张中国主流大报的视觉风格。即,庄重严谨。我们理解,庄重既是指态度又是指效果。态度所指的是我们在拍摄和选编照片时,在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意义上有可能引起的各种视觉传播而做的理性把握。(举例略)视觉效果则是指在挑选照片时尽量要避免在新闻传播中的视觉失态、哗众取宠和华而不实等。(举例略)在视觉效果问题上,事实告诉我们庄重不等于没有冲击力,朴素不等于普通,严谨不等于缺少亲和力。 IY=K R&C%
人文精神定位。工人日报作为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它的报道重点是“关注职工群众和职工、企业、工会的关注”。但是,作为报人我们自身是人文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至少应该在我们的各类新闻的报道中,在新闻摄影采访或者在编选新闻照片时,须尽最大可能的体现出一种人与对社会发展的建设性、责任感以及对公平和法理的追求。我们的价值取向就应该是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最高价值为追求。就应该尽量少的带有急功近利等。比方说,在报道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时,我们对照片的追求就应该是以揭示劳动者的精神品质、奉献精神和对根本利益的诉求为追求。当我们的目光面对各类新闻题材时,就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公平正义、人文精神、奉献精神等等。 我个人认为,这同时也是能否干好新闻摄影事业乃至于办好一张报纸的关键所在。以 5+d;@0x#q
上几点把握好了,无论是大家所说的“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则都会在我们的报纸上好看起来,读者也会喜欢。 I.>fUdMM\s
二:摄影部选编照片的程序 目前,工人日报摄影部共设图片编辑1人,图片资料编辑1人,图片技术处理1人,摄影记者3人,摄影部主任1人。 zNH_Mf
选编照片的程序如下: 程序之一:每天上午拆看所有来稿并分类登记入库并初选。每天下午两点开始,图片编辑和摄影部主任等同时在各自的电脑中选编照片,(照片来源大致5种渠道:本报记者、通讯员、新华社、网站和兄弟报社的同行。)至下午3点15分结束,将各自选编的图片及文字说明集中到部主任的电脑中。 程序之二:摄影部在家全体人员集中到部主任电脑前,共同讨论、选定和进一步修改准备推荐给各版的照片。 程序之三:图片技术处理按照要求将图片做影像处理,然后再将图片与文字说明的版面参考效果打印成纸样交部主任。 ;#L;R4WNW
程序之四:下午4时,部主任上编前会报稿,在编前会上由总编辑们直接定稿,编前会后,摄影部根据编前会定稿意见修改后交到各版部主任手中。 KT%_6*
程序之五:次日上午,图片资料编辑根据见报情况将各类已编辑的照片分类入报社图片库。(其中,程序之二和三是根据工人日报摄影部及编辑部的具体情况设置的,实行效果较好。) P}'{ z>/E
——此文为作者在第十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稿摘登
|
一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