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隧人的情怀 IFCy0?uU
$ QOkE
4月2日,桥隧公司社管中心召集部分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的退休职工代表座谈,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感受65年的翻天覆地变化,传承桥隧人优秀品质和企业精神。 u/XK
一代代桥隧人不忘初心,秉承匠心,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65年的峥嵘岁月中,有太多故事,今天我们听听几名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的老桥隧人的心声。 o* M7}-9A
肩扛钢钎,手握风钻,打眼放炮……越是艰苦越向前,不仅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而且是拼了命也要干。隧道施工屡屡创出月成洞100米、120米、150米的新纪录。 e4:uA?IKQ
——许河水,原成昆铁路工地701队风钻工 -Xg.J,v9
物资装卸全靠人工,肩上磨出肉垫、手上磨出茧子,一车车装满物资材料的汽车、马车,在崎岖的山崖路上行走……车辆一到就是命令,不喊苦、不喊累。当上先进,一张奖状、一条枕巾,心里那个高兴。 W-Xy&WG
——杨本万,原成昆铁路工地中心料库装卸工 =D-CX
Ur/
“三管两线”就是隧道的生命线,开挖到哪里就延伸到哪里,管钳、扳手、螺丝刀……还有忘我的精神,保障着生命线的畅通。 -n`@+ f
——刘井勤,原成昆铁路工地708队管道工 uBhYg$P
工人是重体力劳动,伙食得跟上,条件有限,工地都是吃大锅饭。工人生病要单独给做好病号饭,每月都要想着给大家包顿饺子。采购粮食到工地,路途遇到下雨,脱下大衣先盖住米面,甘愿在寒风中颤抖。 $v3r dFy
——胡书名,原成昆铁路工地702食堂管理员 LPGvxOh}s
我们从乌斯河(汉源县乌斯河镇)转战到两河口(喜德县两河口镇),仅有的几辆汽车拉物资设备,数百名施工人员步行6天,走了近300公里。那时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帐篷、荆巴房,开挖出碴机械化程度很低,全靠人力。 lkW4#Q)
——樊彦学,原成昆铁路工地714队管道工 %T
eD6:&
队长、书记和工人一样整天钻洞子,比我们工人还辛苦,工人都听领导的,没有人讲条件,都是比谁能干,谁的进度快。上级对一线工人也很关心,为了给工人增加营养、补充体力,还动用直升机给工地空投过箱装的营养品蛋黄粉,我们在地面点起火堆引导飞机投掷。 r;o`Zq}d
——郭好义,原成昆铁路工地714队隧道工 .O=+H
岁月飞逝,距离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已经过去了40多年,当年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小伙子,如今已年过七旬,但依旧精神矍铄。听不到他们丝毫的怨言,讲的都是满满的自豪,还有对新时代的称赞和满足。 3JL}`i:
通过与几名前辈的座谈,我们对老一代桥隧人更加充满敬佩。从他们身上感知到桥隧65年不断发展壮大走向辉煌的必然和秘密所在——积极向上、敢打必胜、不畏困难、勇于创新。从他们身上明白了一个道理——平凡的劳动者可以创造伟大的工程。当年许多和他们一样的普通劳动者,为了祖国大西南的三线建设,走进大山深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用双手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成昆铁路与美国的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9L2}]?>
2017年,桥隧公司荣获“中国中铁三级综合工程公司20强”称号,这正是一代又一代桥隧人拼搏奋斗和期待的成果。当年参加成昆铁路的职工都已退休,他们的下一代“成昆、喜德、德昌(用工程名称、工地所在地的地名给自己的孩子起的名)”们,子承父业,依旧在从事着铁路施工事业,有的是高铁建设的干将和栋梁,有的已身居要职走上了领导岗位。 7S[f&2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桥隧人的情怀不会变: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勇于创新、敢打必胜。
|
一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