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4 - 4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 2024 - 4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2-12-02

谈企业的人才与用人

具有为吃而买、边用边学头脑的人,或许正是当今企业急需的可塑人才。因为只有这种人表现出具有灵活的头脑、进取的精神、遇到问题而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这也应该是现在企业引用人才和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志和原则。什么是人才?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用好人才?值得我们企业家去思考--- e546E,v)  
&D4!5fe*3  
9<> 168L  
Y@7Ig]E4  
    有企业朋友讲,其单位来了几位博士生,工作一年了可看不出他有什么惊人绝唱,老总也埋怨为何表现如此平平淡淡?于是老总便怀疑说“我们的教育滑坡了,这些‘帽子’戴高了?”                     L]JE \  
@)JT:^o-Y  
     其实,持有这些怀疑态度的企业领导屡见不鲜,归其根源“并非教育滑坡,也并非帽子戴高了”,实际问题的焦点在于这些企业领导的意识、领导的视野、领导的观念和领导的用人之道出现盲点。说白了:不识才,也不会用才。 jFK)6 V  
|"gS*B  
     说领导意出现识盲点,在于某些企业领导对"形式上的东西过于迷信",即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说领导的视野出现盲点,在于其“视野不够开阔,不了解教育的概念和学历、学力、学识和文凭的实质和操作规则与本身能力和水平的关系”,犯了辩证法的错误;说领导的观念出现盲点在于其沉迷于“书山自有黄金玉”,忘记挖金还需“铁石工”的道理;再说企业领导用人之道出现盲点,是因为某些领导忘记“才”的本质和“材”的使用,犯了机械主义的错误。总之,有的企业家偏轻于内容,看中于形式;偏重于表面,轻视于本质;倾向于“高材”,却忽视于“材质”,可见不会用材。学历,说白了就是在校学习的履历;学力,说白了只能是有关部门、单位鉴别你在某一方面达到了一定的能力;学识是什么?则代表了一个人的知识面得到社会某个群体的承认;而文凭、学位通俗的解释,只能代表一个人懂得了“a的平方加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并不能证明其实际能力和水平。 '|w D} vB  
=@3}~c3&  
#y}zhB7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3) |  浏览(2908) |  收藏
一共有 3 条评论
杨柳含烟 2012-12-02 22:34 Says:
精彩!学习了!
笑看今朝 2012-12-02 20:19 Says:

     人的灵性和天赋决定一个人的后期发展。人的学历、学力、学识、文凭和能力是不成正比的。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人,实践是学习的真正有用的课堂,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的个性和人的天赋决定有的人只适合于学校学习,适合于孩子似的靠喂奶般的1+1=2的思维灌输知识过日子,这样的人,只是形式上的"材",而不可能是实践工作中的"才人、能人"。尽管拿到了硕士、博士、博士后,也就是说他很能吃,可满脑子里全是死东西,胃里不舒服,因为他的胃功能有缺陷了,不会消化吸收,也难转化为人体的能量和动力,陈病了,这很难再治愈,也就难以在企业工作中表现出相符的才能。有的人文化不高,水平却超人,在实践中表现出过人的才能,这就是说他具备很好的消化吸收功能,只不过是因各种原因经常没有吃饱,因而显得先天营养不足,不过身体并没有大毛病,很健康!很健康就能做好工作。他的良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就像一个人的灵气和天赋,有了这最重要的功能就可以边吃边消化吸收,使他后期发展出现过人的才华

    我们强调在企业人才培养上“社会学习”和“为用而去自学”为主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践中去学,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去自学,提倡平日积累、用时苦自学,边学边用,活学活用、为用而学;反对只学不用,学而无用,或者教条式的学历教育,那样会造成人的时间、生命的浪费。任何人不可能把一生的路利用简单的“a的平方加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计算好,也不可能把一生的饭菜都准备好。学习也一样,不能等把一切知识都学好了再去用,那样到头来就等于什么都没学到,因为他没有应用、缺少实践,年龄大了也就缺少为社会服务的时间了。

    企业家必须清楚,学校里学的是死的,实践中得来的是活的。书本上欠缺的可以后期补上,而实践中欠缺的经验和学识,是很难补上的。实际上人的才能突出就表现在他具备在实践中自己得来的知识、经验。学校里的学习只是一张定型的方位图,而用什么方法、如何最便利、快捷去找到目的地,去看个清清楚楚,那就是后来你的实践问题了。人靠经验可以享用一生,靠书本上只能暂吃一时。

    人的生命有限、人的时间有限、人储藏能量的容器更有限。如何合理分配人60岁以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的时间,值得有关部门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的研究。

     在企业人才培养上,我主张学习与实践应各占一半,但学习的一半不是自始至终把该学的知识、全部的时间都消耗在校园一股气学完。提倡学习的这一半,应分学校时代学和实践中兼学。假如我们把人的工作年龄规定到60岁退休计算:人的学习积累年限则为30年左右。那么人在20岁以内,必须结束学校正规教育,另外10年的学习是在工作和实践中学习积累成的有效学习时间期。这样,企业员工就可以有效工作时间累计30年。这30年正是企业工作的黄金年龄,可以学有其用。30年可以为企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巨大的财富。这种分配方法,可以节约企业和个人许多不必要的教育投资,可以节约人的生命,可以让人的知识、天赋和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具有为吃而买、边用边学头脑的人,或许正是当今企业急需的可塑人才。因为只有这种人表现出具有灵活的头脑、进取的精神、遇到问题而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这也应该是现在企业引用人才和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志和原则。什么是人才?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用好人才?值得我们企业家去思考.
笑看今朝 2012-12-02 20:19 Says:
“帽子没有戴高”,因为其已经学会了“a的平方加b的平方等于c的平方”,裁剪师按照这个公式给他量体裁做的戴在头上不能说不合适。单说合适并非说就实际、就是万能帽。戴帽人的头型、身材、健康情况如何?这顶帽子是否适宜任何季节戴?则裁剪师和设计师并不去考虑,不言而喻,值得你去考察和体验。假如那只是一顶春天帽,你却认为夏天和秋天都能戴?那帽子的作用就会失色;假如那只是一顶遮风帽,你却让他雨天戴,那就会失去其真正作用。任何企业领导,在内容和形式失调时,你是更注重内容,还是更注重形式?你是更注重学历,还是更注重学力?你是更注重文凭、学位,还是更注重能力和学识?当今社会能达到两者完美结合的奇才太少、太少了。

     我国的教育水平并没滑坡,而在直线上升。但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结构上不够完善。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理工、文科和艺术等科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专一,相对又较为独立。是学文学理的学生区别比较明显化。毕业生普遍表现为:文而缺少理的严谨,理而缺少文的形象和活跃;文而好开拓,理而好守旧;文而善社交,理而愿孤独;文而善治刚,理而善理财;文而善经营,理而善把关等等。而理文兼备的奇才太少了。回到实际工作中,如果一个刚走出校园的理工科的博士生咋到企业,领导不安排去搞技术从事合体的实践,却一上来便安排到管理者的岗位上,这不是“逼着鸭子上架”嘛!表现出平淡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在实践中,经过磨砺,表现出了其它方面的才能,或许再给以调整则就会恰到好处,不会被动。



     不过无论理科、文科,一个人如果连续学个20来年,人生2/3都与书本打交道,即便获得了"博士后",其在校期间如果不注重社会实践,如果到了基层企业也就很难胜任具体的实际工作。但如果把其放在企业的的科研、教学和理论研究酒会是他们如虎添翼。如果放到在其它方面,尤其是社会性工作、各种群众性工作、管理营销上则等于笔者鸭子上架了了。这些人因书读多了腿脚便硬了、性格孤僻了,难以很快适应基层企业环境和迅速投入角色,用老百姓的话讲“上成了书呆子”,出现平淡就成为自然了。你想:让一只在笼子里关养了几年的小鸟,放出来后还能翱翔蓝天吗?道理如此啊!因而从事最基层的企业家,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值得决策思索。